以綠電為引擎,開啟區域發展新篇章:ROD模式引領綠色變革
當今,在綠色電力成本已具備顯著競爭力趨勢下,我們迎來了一個根本性轉變契機——電力不應僅是發展的支撐,更應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杠桿。
在此背景下,“以可再生能源為導向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應運而生。為了解決中國陸上風電發展從“如何發出綠電”向“如何最大化綠電價值”轉型的關鍵問題,能源基金會與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聯合開展了《中國陸上風電開發利用創新模式研究與典型項目示范》研究。該報告近日在CWP2025鄉村風電發展論壇亮相,為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創新視角。

從“發得出”到“用得好”,發展范式的戰略升維
歷史上可再生能源發展習慣于“就發電論發電”的線性邏輯,主要遵循“項目導向”思維,核心關切在于如何將綠色電力開發出來、降低成本并遠距離輸送。
然而,在“三北”等風光富集區,綠電成本已頗具優勢,核心矛盾從“如何發出”轉變為了“如何最大化其價值”。原有的“發電-外送”模式正面臨外送通道建設滯后、輸電成本高昂、中東南部地區開發受限等多重挑戰。
ROD模式,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破題思路。它標志著從“發電導向”到“產業導向”與“發展導向”的戰略性轉變——不再將綠色電力視為發展的終點,而是將其重新定義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起點與核心引擎。
構建“能源-產業-社會”的協同生態
ROD模式絕非單一的能源政策,而是一套系統性的區域發展新范式。它以極具競爭力的綠色電力為基石,通過“源-網-荷-儲”的深度耦合,構建一個自我強化、良性循環的協同生態系統。
能源基礎:通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并結合電化學儲能、氫能等多能互補技術,構建穩定、清潔、低成本的能源供應體系。
系統關鍵:依托智能電網、增量配網和專線直供等靈活接入方式,確保綠電安全、高效地輸送至負荷中心。
產業核心:吸引和培育高端載能產業(如電解鋁、數據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綠氫制造、光伏硅材),將能源優勢就地轉化為產業競爭力。通過“直接電氣化”與“間接電氣化”(綠氫),驅動工業深度脫碳。
價值閉環:最終形成“以綠電賦能產業,以產業激活區域”的發展路徑,推動就業增長、財政增收與社會繁榮,實現能源紅利在當地的全面轉化。
多個ROD模式案例在各地實踐落地
這一模式已不再是理論構想,而是在中國多個區域展開了前期實踐。
在新疆伊吾,豐富的風光資源正轉化為算力產業的強大競爭力。千P級智算中心因其低廉的電價,僅電費每年便可降低成本40%以上,使這片能源熱土同時成為“數字綠洲”。
在內蒙古霍林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將火電、綠電與電解鋁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了“煤電+綠電-鋁”一體化模式。園區綠電棄風率趨近于零,低廉的綠色電力為鋁產品帶來了極高的市場競爭力。
在江西棉船島,國家電投打造的“零碳島”項目,將風電、光伏、儲能、氫能與農業、旅游有機結合,不僅解決了孤島供電難題,更構建了“能源供給—民生改善—生態優化”的閉環體系,為內河島嶼提供了可復制的低碳轉型樣板。
面向未來,ROD模式的廣泛推廣還有賴于政策、市場與技術的協同創新。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長期綠電交易機制完善,ROD模式有望成為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又一“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