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風險來源,保障可靠未來 | 第三屆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成功召開
10月20日,第三屆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成功召開。論壇以 "機組安全性與發電量" 為核心議題,圍繞機組定制化設計下的場址安全性、設備制造安全性、發電量擔保、功率曲線以及風電場發電量低效等行業痛點展開深度研討,吸引了來自風電開發商、整機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及科研院所等領域的行業代表參會,共同聚焦這一行業核心議題,既有理論高度,也有實踐深度,為推進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思路與參考。論壇由鑒衡認證中心技術總監符鵬程主持。

鑒衡認證中心副總裁張宇為論壇致辭,他介紹說,風電產業作為清潔能源的主力軍,正朝著大型化、海洋化、智能化的方向飛速發展。然而機組規模的不斷擴大、運行環境的日趨復雜,對風電機組的長期可靠性與運行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頻繁的設備故障、高昂的運維成本以及發電量的不確定性,已成為制約項目收益與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瓶頸。基于此,本次論壇討論議題既包括對風機事故的統計分析以追溯問題根源,也覆蓋了葉片、傳動鏈、塔筒(含混凝土塔筒)等關鍵部件從制造到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評估與質量控制,同時聚焦于大兆瓦機組、液壓變槳、偏航系統等具體技術難題的解決方案等內容,希望通過深入交流與跨界合作,匯集創新思路與實踐經驗,積極應對這些嚴峻的技術挑戰,共同推動風電產業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未來。
以下為嘉賓主旨演講
李鵬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
《風電機組事故統計與分析:揭示風險、維護安全》
他在演講中首先根據鑒衡認證中心開展的大量風電事故及失效分析數據,對近十年國內風電事故及失效案例進行了統計分析,按照部件失效、倒塔、著火、其它給出了不同失效類型占比,并針對部件失效給出了不同部件失效的占比。接著,從設計、制造、運輸、吊裝、維護各個環節對風電設備的主要失效原因進行了介紹,并給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及建議。他表示,可以根據自身所遇到的真實案例,深入分析和歸納總結后,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法用于提升風電產品質量,進而減少事故和失效數量。
黃昊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混凝土塔筒全生命周期的技術風險與檢測評估研究實踐》
他總結了混塔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系統分析了混塔在設計、制造、施工和運行階段存在的主要技術風險,探討了相應階段的風險控制措施。針對混塔結構荷載復雜、局部受力集中、施工運維困難及規范不健全等痛點,分享了在混塔受力機理、混塔內部缺陷精細化檢測和混塔檢測評估體系構建等關鍵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另外針對混塔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控制、安全運行和功能提升的重大需求,介紹了混塔檢測評估與修復加固內容,還分享了混塔施工期與運行期的檢測評估及加固延壽方面的典型工程案例。
楊振華 青島盤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聚焦大兆瓦:液壓變槳 / 偏航技術破解機組可靠性挑戰的解決方案》
針對風電變槳、偏航易出現齒面故障、同步性差的痛點,他重點介紹了液壓變槳的無齒面磨損設計,能有效杜絕齒面故障,且自帶阻尼吸收振動,讓緊急收槳更可靠。同時他提到,液壓偏航同步效果出色,能緩解斷齒難題、降低異響,其阻尼屬性削弱沖擊,再搭配允許打滑的設計能減小機組載荷。他最后表示,這兩種液壓驅動方式,將為風電行業提供更多可靠性的選擇。
范海光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
《大型風電葉片制造風險及高質量控制措施》
隨著風電行業追求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低的度電成本,大型風電葉片的設計趨勢是“輕量化”和“高載荷”,這直接導致了設計安全裕度降低,由此將原本由設計承擔的“安全緩沖”轉移到了制造環節,使得制造過程的敏感性、復雜性和風險性急劇上升。總結目前行業風電葉片失效特點,從葉片設計、制造和運輸吊裝階段提出更嚴格的評價模式和要求即葉片全過程質量認證,可更早、更準確的識別葉片設計風險,對葉片廠制造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并提出運輸、吊裝階段方案仿真要求和過程檢驗手段,可更好地保障葉片全生命周期安全健康運行。
王文劍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impack的風電傳動鏈共振風險識別與可靠性保障研究》
隨著風機大型化發展,機組面臨的共振風險日益加劇,已成為影響機組安全與壽命的核心挑戰。為了應對挑戰,可對整機傳動鏈進行多體動力學仿真,在設計階段精準預測潛在共振風險,主動調整設計規避風險。同時,仿真價值根植于其可靠性,可從單齒輪箱與整機耦合對比、不同葉輪轉速對比和阻尼比設置幾個角度驗證仿真方法的可靠性,確保仿真模型具有高預測精度。另外將實驗臺和樣機測試數據與仿真對比,保證仿真與實際機組的一致性,使整機傳動鏈多體動力學仿真成為解決風機共振問題的可信賴基石。
王德輝 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
《全集成式半直驅風電機組可靠性研究》
在風電機組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業主開發商的核心三大痛點包括初始投資與運維成本平衡、機組發電量和可靠性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電場廠址條件的復雜化。為解決這些痛點,他提出解決方案的核心思路是風機研發回歸平臺化與通用化。首先,應該采取更可靠的技術路線,而不是成本更低的技術路線;其次,高水平的風機部件通用化,可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提升部件的成熟度,并助力實現部件的動態儲備以確保快速供貨與維修,同時通用化也能夠使機組上的材料、部件得到充分的可靠性驗證;最后,針對越來越復雜化的風電場場址條件,需在高海拔、沙戈荒等復雜環境下進行專項技術的積累,使風電機組能夠適應更多復雜的場址條件。
白明宇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
《從“承諾”到“實現”:風電項目發電量保障的挑戰與破局》
在風電平價時代,如何彌合“承諾”發電量與“實際”發電量之間的鴻溝,已成為保障投資回報的核心挑戰。他基于詳實數據,系統剖析了導致這一差距的三大根源,即風資源認知的“初始偏差”、設備性能的“落地損耗” 以及運營環境的“持續侵蝕”。面對這一系統性難題,他提出可從事后爭議轉向事前預防與事中優化,在項目前期通過第三方驗證確保“承諾”的可信度,對運營期項目進行系統化“體檢”以實現精準優化。最后,呼吁行業各方協同共建以“信任”為基礎的新生態,借助第三方技術服務體系,共同提升資產效能,推動風電行業實現從“規模領先”到“質量卓越”的高質量發展。
梅樂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深遠海機組可靠性解決方案》
他介紹說,海上風電發展趨勢明晰,逐步向深遠海的方向發展,為降低LCOE,提升項目的收益,深遠海風電開發對風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風電機組的可靠性,需要從設計與迭代、制造與測試、試驗與驗證、消缺與運維、評估與反饋等多個維度進行把控。基于此,他還分享了深遠海機組可靠性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高度集成的驅動鏈系統,以及雙TRB設計,能夠更可靠承擔風輪載荷。
鄧雨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海上風電機組主動防御設計及應用》
他從行業趨勢、技術創新、痛點問題、平臺架構及未來展望五個維度展開分享,主要探討了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海上風電機組防御設計從“被動”邁向“主動”。包括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核心,深挖行業痛點問題,推動海上風電機組質量從“事后維修”轉向“事前預防”,防御從“被動損失”邁向“主動防御”、設計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跨越。他還指出應通過技術創新和實踐,設計更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海上風電機組。
石浩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
《風電場機組適應性評估(特定場址認證SSDA)標準化實踐》
他指出,當前行業已普遍認識到風電場機組設計階段風險管控的重要性,但由于具體風電場場址的實際環境條件與機組設計參數存在差異,特定場址機組的配置也可能與型式認證不同(定制化設計),僅通過型式認證無法判斷機組在場址的適應性。因此,需按照IEC 61400-1、GB/T 18451.1標準開展特定場址認證(SSDA)。同時,目前特定場址評估工作存在評估內容不統一、表現形式不規范等問題,亟需通過國家認監委備案監管的認證證書形式,推動規范、透明的認證實施。另外他建議在主機定標后、合同簽訂前完成特定場址認證,為各方留出客觀、理性評估的空間,真正發揮特定場址認證在保障風電場機組設計安全的關鍵作用。
劉斯強 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
《數字賦能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助力海上高可靠性運維》
他介紹說,風力發電機的高可靠性,并非單一環節的成果,而是貫穿于“設計、制造、運維”的全過程。在發電機設計階段,通過優化電磁方案與冷卻系統,確保在寬轉速范圍內高效散熱,顯著提升發電機本身的耐用性與效率,從源頭上延長壽命。在制造環節,通過精密的數控加工與自動化生產線,保證定轉子等核心部件的尺寸公差與精度。運行期間,則依托在線狀態監測系統,實時采集發電機振動、溫度等數據,并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預測性維護,能最大化利用部件壽命,避免計劃外停機,從而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可靠與經濟運行。
第三屆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感謝以上演講嘉賓的精彩分享,也感謝所有與會者的積極參與。期待我們攜手繼續推動技術創新與經驗共享,共同提升風電機組的運行可靠性與生命周期價值,為清潔能源事業的穩健發展注入更多信心與動力。

